九地景观官网!
简体中文 | English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九地 > 九地新闻

用传统空间演绎深圳未来城区——深圳光明科学城竞赛方案详解

来源: 作者: 浏览数: 发表日期:2021/1/30 21:17:41

 深圳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ISA事务所优胜方案)

 

光明绿野学园

 

背景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深圳作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光明科学城赋予了时代重任下的“光明担当”。

 

2019年9月12日,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区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承办的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向全球发布征集公告!

 

最终共51家设计单位提交了资格预审文件,最终评选出10家入围,2020年1月评审委员会9位专家(陈一新、李晓江、CJ Lim、Michael Sorkin、王建国、王茂林、张宇星、周劲、朱荣远)听取了10家设计机构的现场汇报,并对其提交的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5轮记名投票,评选出不排序的前三名、三等奖2名及参与奖5名推荐给主办方。

 

今天,我们就前三名方案之一,德国ISA意厦国际设计集团+高力国际物业顾问 (香港 )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联合体方案做以介绍。

 

 

图:ISA方案光明科学城中心区CBD

 

 图:ISA方案

 

区域格局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定位

 

光明科学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关键节点,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光明科学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节点。

 

 图:湾区新一代国际级大装置城

 

作为中国第四代大科技装置集群地,光明科学城紧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高级别教育资源,围绕它们,未来这里将规划建设系列大科学装置集聚区,极大提升湾区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北邻科学城大装置集聚区,南接产业转化区, 坐拥光明新区北部唯一的城际轨道站,涵盖科学城中心文化与综合服务中心、大型中央公园,未来,必将成为国际与国家级科学科学研究机构与科研社群的服务中枢、交流中枢、资本与交通中枢。

 

 

 

ISA方案构思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未来面临的3个全新挑战

 

01

科技社区如何形成对科创人群持续的吸引力,并不断激发创造性?

 

年轻活力、开放交流、自主学习是互联网与城市结合的特质, 知识和技术驱动的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城市密度和邻近性的意义和价值。国际科创新区越来越倾向选择富于活力的城市,联合领先的公共科研机构和科研服务企业,并享受便捷的社区服务。聚集、活力、与城市化,日益成为科技社群面向未来全新的应答。

 

 

图:经分析总结,多元化创新空间/一个高弹性、高复合性的功能体系:以都市品质为核心,公共空间为骨架,不同模块体系有机组合,15min 步行圈包含全科技服务板块,5min 步行友好圈内覆盖复合活力、科研创新、产业服务等。

 

02

城市高度扩张、生态资源逐渐斑块化进而消逝的今天,如何实现科技产业、优质人居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生态绿地逐渐呈现斑块化,生物多样性逐渐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人类活动正在加速干扰生态斑块的自然属性,无法适应新环境的生物被迫迁移或面临灭绝,导致城市生态景观同质化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的降低逐渐削弱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方案顺应现有用地的空间形态,以组团发展的方式布局科学社群,限定城市发展空间,旨在保证城市拓展所需的土地,又保证绿色生态空间的连续性,有效避免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绿地空间进一步斑块化。

 

图:今天的光明城中心区,正处于大都市扩张形成的密集城市空间、发展和生态资源斑块交织共存的东西分水岭。

 

03

科学城的未来人居模式如何延续其本身固有的地域文化特质?

 

四十年的经济特区政策,深圳一直给人以全新的移民城市的印象,而忽略其自身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深具地域特点,依山伴林的围屋结构,是极具典型意义的地域聚落特征。

“岭南围屋”是基于原有用地肌理,一系列内部私密,外部共享,融于自然的空间发展模型。基本单元结构:村落组成以民居为主,以竹筒屋或明字屋作为基本单元,平面单元大多呈三合院形态。院落排列模式:几乎所有的建筑组合,都像梳子一样南北向排列成行,两列建筑之间有“里巷”,也是村内主要交通道。

 

 

图:岭南围屋的梳式布局

 

 图:自宋至清深圳市坪山新区坑梓镇沿河流建造的46座围屋。

 

 图:2019年卫星图中光明中心区尚未开始建设,城市肌理高度蔓延,历史性的村庄肌理已经与现代住区的空间模型杂糅,仍能辨识其与河流的相关结构,但公共与文化职能的缺失,使它转化成一个没有中心/没有控制/没有特色的蔓延体。

 

ISA设计方案

 

顺应现有用地的空间形态,布局光明科学聚落—各科学组团,组团结构自然呈现出向绿野开放的形态。

 

 图:方案总平面

 

10min步行距离为尺度控制一侧融入绿野,另一侧对接周边城市,形成渗透性的岛状空间结构,突破僵化道路体系对自然系统的分割,同时构成分期建设的基础,既保证了城市拓展所需的土地,又保证了绿色生态空间的连续性,有效避免发展所带的生态绿地空间进一步斑块化。

 

 

图:方案空间结构,渗透性的岛状结构

 

 

图:区别于传统科技园区,光明科学社群组成光明科创新园区岛状结构。

 

ISA方案理念

 

光明绿野学园

一个根植于深圳着眼于未来的全新生态人居模型

 

基于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光明绿野学园”这一理念,作为对根植于深圳、着眼于未来,创新生态人居模型可能性的探索,他包含光明科学社群、光明科学绿野、城市大脑步廊三个层级。

 

光明科学社群

122ha 光明CAMPUS(深圳最大的校园),基于原有都市肌理,界定不同的光明科学社群。

 

 

 

光明科学绿野

城市/绿野/ STEM社群3种文化的拼贴,发展组团之外形成健康、连续、活力的光明科学绿野。

 

 

 

8km光明城市大脑步廊

智慧城市中枢,有轨电车/自行车高速/智慧公交/城轨联动一体高效线路。

 

 

01

光明科学社群

根植于传统围屋的现代人居模型

 

光明科学社群根植于地域传统聚落“岭南围屋”,基于原有用地肌理,形成一系列内部私密,外部共享,融于自然的空间发展模型,成为光明中心区各个组团的基本结构单元。每个单元一侧为融入中心科学原野的前庭,中间是相对私密的科技社区,城市一侧则呈现高强度高混合的活力界面。

 

图:我们对传统聚落的典型要素进行研究提取,探讨科学城的未来人居新模式、地域文化特质。

 

社群20%的用地为预留用地,为后期发展实现弹性提升,同时永久保障不再扩张的外部界面,并保障内部充分的开放空间。社群内部将融合科研、办公、居住、服务等复合职能,并引入科学旗帜性研究组织,如同传统围屋聚落,构建紧密联系的新型科技社群。

 

 图:光明社区基础单元

 

 

图:光明科学社群标准单元研究:制作实体模型进行开发强度与模式案例研究。

 

不同科学社群单元的前庭空间串联形成连续的campus界面—— 一个绿野中的全新学习型社区,以终身学习为原则,为科研人才、企业和社会创建一个集聚、共享的开放环境。通过公共空间网络的全新构建,形成一系列正式/非正式学习环境,构成园区未来的深度学习图景空间。

 

 图:不同的科学社群将成为不同类型未来科技人群的社会学园、自然学园和生态家园。其卫星型复合职能社群结构,结合城际站,联动周边交通/资本与资源中枢,共同塑造光明科学城的未来全新科创ID。

 

 

图:正式/非正式学习与交流图景

 

 

02

光明科学绿野

科学城未来的生态绿肺

  

中心区中央为光明科学绿野。光明科学绿野意图在科学城中心构建一座绿色、韧性、可呼吸的都市活力森林。100%人工干预,100%的生态效能,100%的活力生活。植树而将成为未来城市化历程的一部分,树将成为活力都市生活的催化剂:拥有超过44000棵树木,425公顷林下空间,植入超过800条游憩步道和各类游憩娱乐空间,增加了12条生态触角连接周边。

 

 图:光明活力森林

 

树林、游憩交往林下空间、韧性基底-至上而下三重界面构成的光明科学绿野,作为光明科学城的重要基础设施,成为公共活动活力载体的同时,每日吸收处理1152吨二氧化碳,成为科学城未来的生态绿肺。

 

图:光明森林结构图

 

 图:光明森林为主体的科学绿野和12条放射型绿色通廊

 

 

 

围绕光明科学绿野,顺应现有用地的空间形态,布局光明科学聚落 — 各科学组团,组团结构自然呈现出向绿野开放的形态,以10min步行距离为尺度控制,一侧融入绿野,另一侧对接周边城市,形成渗透性的岛状空间结构,突破僵化道路体系对自然系统的分割,同时构成分期建设的基础。既保证了城市拓展所需的土地,又保证了绿色生态空间的连续性,有效避免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绿地空间进一步斑块化。

 

 

图:规划组团肌理与规划城区肌理高度关联

 

 图:区别于传统科技园区,光明科学社群组成光明科创新园区岛状结构。

 

03

城市大脑步廊

动力与智慧中枢

 

 

8公里长的城市大脑步廊将贯通整个光明中心区域并连接周边区域,串联各个光明科学学园CAMPUS开放空间及中心区公共设施,其一侧为现代都市化聚落,另一侧则为250公顷的光明活力森林。

 

图:城市大脑步廊概念图

 

20米宽的城市大脑步廊为片区行人优享活力交通线,通过辅路与城市主要干道连接。将承载有轨电车、双向2车道机动车、不同的慢行动线,未来将逐步引入无人驾驶、智能共享交通等全新的交通模式。有轨电车使每一个组团实现轨道交通+步行交通的基本出行模式,并保障每个组团在15分钟之内可直达轨交及城际站点。

 

 

图:尊重现状城市肌理,在保留原有城市主干路的基础上,通过”大脑步廊“串联各城市组团与绿野,各组团设有轨电车站。结合城际站点,形成外部区域与光明城的联动引擎。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拓展、科技产业/文化教育的代际更新,城市大脑步廊将成为光明绿野学园动力与智慧的中枢。

 

 

图:大脑步廊通过结合未来交通的发展趋势,为科技城塑造更加高效、人性化的街道空间,提供安全舒适的街道环境,将城市空间还给城市居民。

 

与传统闭合型绿野及科技园区不同,光明绿野学园是面向未来、不断生长的开放型系统。指状的光明科学绿野及光明大脑步廊将不断生长连接周边区域,并串联南北各大装置集聚区、周边不同科学聚落,乃至深圳,整个大湾区。

 

 

图:可生长的光明科技社群基础组团

 

光明绿野学园提案最终在竞赛提案中胜出,获得专家组评审优胜,期待科学城绿色、活力、光明的未来。

 

图:光明绿野学院河畔学院鸟瞰图

 

(文章转自先锋城市设计,仅供学习交流,如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标签: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