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设计前沿

TLS入选上海三林楔形生态绿地实施深化方案

浏览数: 发表日期:2017/9/8 11:16:31

 概况

占地241公顷的三林楔形绿地是上海重点打造的环城绿肺-八大楔形绿地中的一块,也是着力打造对抗24万人密集型城市热岛效应的战略据点。场地北邻前滩商务区,南侧为外环生态廊道,坐拥黄埔滨江东岸。场地现状被河道以及多条城市道路严重分割如何将被割裂的碎片重新组织成一个连贯的市政公园,同时平衡生态与城市生活的需求,并探索研究大型城市生态绿地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这次竞赛的主要诉求。

总体平面

黄埔滨江新地标三林门以及极天观山

滨江地标三林门看向黄浦江

音乐艺术家之村- 翻新的旧厂房转化为艺术工作室及夜生活区,紧邻三林门及音乐广场

设计内核交织

上海是一座异质文化交织下独特的城市体,它包含着世界性与地域性、摩登与传统、水乡与海派、中与西、古与今等等。而纵观三林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时汪洋大海的形成到近现代田宅与城市化的发展,三林的历史文化一直孕育在整个大上海背景之下,从这片水土以及三林人中生长出来了别具一格的舞龙舞狮艺术形式。TLS将其中凝练的舞动线条融入到设计之中,城市与生态、人文与自然、现代与传统、活力与静谧、壮丽与娟秀、快与慢、水与土、物与人、诗与画等等,用设计将整个三林自然人文凝聚交织在一起,将上海的多元异质文化凝聚交织在一起。

三林滨江历史卷轴”-百年上海滩风物诗

上海三林区位

公园整体设计用不断变化的微地形及山谷赋予场地活力,将回收再利用拆迁后的建筑废料,并与地形建筑,地下车库巧妙的结合,将公园地形有机的组织起来。地形结合桥体设计,通过看不见的桥跨越场地的道路水路分割,最终达到设计的整体性。这种富有变化的地形设计不仅将园桥连接起来,也有助于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微气候及气流的塑造及引导、竖向活动空间的丰富及设计,并最大程度优化场地生态类别的多样性,包括次挺水湿地,挺水湿地,雨水花园,湿草甸,低地森林与高地森林。公园大部分区域会被人工养植的本土植物所覆盖,通过地形与水系的交织构成一个系列的山谷,其中包括主题为运动文化的动之谷,生态学习互动的水之谷,风道设计核心的风之谷,杉林水溪的森之谷以及推广可持续新型农业及展示大地艺术的土之谷,除此之外滨江音乐广场也将作为三林新地标融入在整个生态谷的设计当中。这些区块的功能定位经过一系列精密的场地设计及研究,将城市所需的活动与生态本底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森之谷水杉林溪

森之谷生物蓄水池及林中剧场

森之谷- 水杉林溪生态系统

风之谷- 三林谷地铁站

风之谷

动之谷- 外环慢行大道与生态漫道

动之谷健康及文化馆

动之谷净水湿地生态系统

水之谷富有活力的地形设计与本土植物及人行桥交织舞动

水之谷沁水园观测中心

水之谷水生花园生态系统

土之谷土上水下庄园

生态风道及微气候设计

依据科学的风道及微气候设计研究,地形设计总体的策略为北山南水,以阻挡来自北边的寒冷的冬季风,使北部的文体区及南部的农田成为适于冬季活动的避风场所,与此同时疏导引流来自南边的湿热夏季风。在对地形、植被、气流的综合设计下,根据不同活动功能山谷的需求,也设计出不同的微气候环境。

生态群落分区植被

三林场地风环境分析

慢行系统

在交通上,公园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慢行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连续跨越的人行桥、景观桥和生态桥使行人,自行车及动物拥有安全连贯的移动路径。三大慢行系统由中心的内环滨水大道、连绵起伏的中环景观大道以及平坦静谧的外环慢行大道着力构成,更有两条蜿蜒曲折的生态漫道与中环景观大道交织而行。

慢行道研究

慢行系统

三大慢行道

水资源管理

在总体的河道设计策略上,注重河道自身的净水系统及季节性溪流的设计,打造四大净水湿地并与不同区位生态特色相结合,如芦苇荡净水湿地、氧合阶梯净水湿地、雨水花园挺水植物净水湿地,以及水杉沼泽净水湿地。为响应海绵城市的号召,场地也着力打造生物蓄水池及生物滞水区的设计,通过植草过滤渠收集到的雨水资源有效的利用,储存和渗透引流,减轻场地及周边地区的内涝及雨洪问题。

河道设计策略

 九地国际(代码660105)----致力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滨水景观与城市水系规划,河道综合治理,建筑设计,旅游规划以及用地策划与咨询等系统化、全程化的专业咨讯平台,更多信息请关注

九地国际公众微信号:Jiudiguoji

官方网站www.jiudi.net
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udic
官方微博http://e.weibo.com/jiudidesig